近日,“政信產業聯盟半年會暨政信產業高峰論壇”在線上成功舉辦。政信產業聯盟理事長、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金融研究中心理事長呂世杰分享《2022年政信產業發展半年報》,深度剖析了2022年上半年國家經濟形勢及政信產業發展的前景、機遇與挑戰,精彩觀點分享如下。
基建投資將成為最重要的穩增長抓手
呂世杰首先分析了我國上半年經濟形勢及政策走向,認為從2022年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傳遞出了三個重要信號:一是秉承底線思維,保持經濟增長的速度;二是聚焦民生福祉,體現政策調控的溫度;三是放眼長遠未來,拓展高質量發展的深度。
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設定在 5.5%左右,是“高基數上的中高速增長”,不僅展現出中國維持經濟增長高要求的主動擔當,也反映了基于現有政策空間與中長期規劃的科學設計。在今年貿易增長大概率放緩的情形下,要達成 5.5%的目標增速,基建投資將成為最重要的穩增長抓手。2月公布的 PMI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趨勢,不僅建筑業 PMI 上升至 57.6%的景氣區間,從業人員分項也同步反彈至 55.8%,表明基建發力已經從預期變為現實。
根據測算,今年基建發力將積極適度,廣義傳統基建名義增速或將處于 6.4%-8.2%之間,整體有望拉動實際 GDP 增長 0.4-0.6 個百分點。呂世杰強調,更關鍵的增長動能將在新基建,還將通過提升經濟效率加速產業數字化進程,發揮對制造業和消費的帶動作用。
《政府工作報告》也提出,要“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”、“建設數字信息基礎設施”,這預示著政府部門與國有企業將加大對新基建的投資力度,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換擋。
呂世杰總結道,在 2022 年上半年的經濟運行中,我們既看到了中國經濟在外部挑戰面前堅守的速度,也看到了呵護市場主體與民生福祉的溫度,更看到了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的深度。正因為如此,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爬坡過坎始終保有謹慎樂觀的積極預期。
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是基建和新基建
呂世杰認為,未來中國經濟的中流砥柱是基建和新基建。首先,基建投資市場前景廣闊;ㄍ顿Y具有高乘數效應,可以帶動GDP、增加就業、促進經濟發展。在中國經濟發展40年的高增長中,投資是拉動中國經濟成長的絕對主力,2009年貢獻率高達86.5%,2010年為66.3%。
2018年,基建投資增長降至3.8%,導致固定投資增速整體走弱。在這種情況下,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,2019年初的全國兩會,以及陸續出臺的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》、《政府投資條例》等補短板政策,都將穩基建投資作為實現穩增長、擴內需的重要途徑,全力推動基建投資增速穩步回升。
2022年,中國經濟發展正面臨需求收縮、供給沖擊、預期轉弱三重壓力,基建穩增長作用不言而喻。因此,基建投資已成為2022年我國穩增長的重要抓手。2022年,基建投資將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傾斜,預計2022年的新基建規模近1.6萬億元,增速約為17%,據賽迪研究預計,到 2025 年,新基建七大領域的直接投資將達 10 萬億元左右,帶動投資累積或超 17 萬億元。
據悉,目前在各地的規劃中十分看重“兩新一重”,也就是新型基礎設施、新型城鎮化,以及交通、水利等重大工程,這是未來我國托底經濟發展的基礎動力,不管是企業、金融機構還是個人,都需要關注新區縣的發展,關注“十四五”期間的地方產業布局,更要看中新基建帶來的機會。
其次,呂世杰指出,今年4月份的中央財經委員會,從戰略定位上,進一步明確了基礎設施建設對于擴大內需、推動高質量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重大意義,地位進一步升級。從資金保障來說,2022年一季度,新增專項債中有60%以上投向基礎設施領域,未來專項債將成為基建投資的主要保障。在強調財政資金的同時,也會進一步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,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基建投資。
最后,呂世杰認為,基建創造了大量投資機會、創業機會,也創造了許多造富的機會。以政府信用為基礎進行融資,擴大基建,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側重點。下一階段,地方政府會更好地通過政信金融的方式來進行融資建設,為市場帶來一波投資熱潮。
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政府信用既是無形的生產力,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石。政信投融資模式,在城鎮化建設、鄉村振興以及新基建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,基于政信進行的投資,也正是新時代最大的金礦。政信金融,作為新時代金礦,已經為我們指明了方向。政信產業聯盟將幫助大家挖掘新時代金礦。政信產業聯盟自2020年成立以來,積極聯合各個地方政府、與政信相關的企業和投融資機構共促政信產業發展。
政信產業聯盟匯集了優質產業、龍頭企業、各級政府、優質項目以及眾多優秀的企業家,業務模式聚焦產業、金融、項目、政服、零售等方面的共享共創。目前,政信產業聯盟的項目端、資金端、工程端三大產品服務類別已經各自延伸出全產業鏈產品及服務體系。呂世杰希望政信產業聯盟發揮資源平臺的優勢,讓更多有資源、資金、項目的機構和個人參與到政信金融這個利國利民利己的大事業中,挖掘新時代金礦。
(新媒體責編:pl0901)
聲明:
1、凡本網注明“人民交通雜志”/人民交通網,所有自采新聞(含圖片),如需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來源。
2、部分內容轉自其他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3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30日內進行。電話:010-67683008
人民交通24小時值班手機:18701088869 總機:010-67683008 商務合作:010-67683008轉602 E-mail:zzs@rmjtzz.com
Copyright 人民交通雜志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百度統計 地址:北京市豐臺區東鐵營順三條2號
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號:京B2-20201704 本刊法律顧問:北京京師(蘭州)律師事務所 李大偉
京公網安備 11010602130064號 京ICP備18014261號-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:(京)字第16597號